关于我区残疾人教育及就业情况的 调研报告 (2014年9月26日) 提案法制委 按照区政协工作安排,8月中旬,区政协提案专委会部分委员就我区残疾人教育及就业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绿园区残疾人服务中心、新竹社区和部分残疾人代表,并进行了座谈讨论,发放调查问卷460份,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残疾人教育及就业工作的现状 经调查,我区目前共有各类残疾人2.8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7.03%。主要分为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多重残疾等7大类,其中极重度残疾的占16.96%、重度残疾的占12.33%、中度残疾的占25.53%、轻度残疾的占45.18%。已办理二代残疾人证的8109人,在就业年龄段且已就业的为3513人,未就业的1414人,未就业中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672人,其中城镇409人,农村263人。目前残疾儿童165人,其中63名残疾适龄儿童在全区各中小学随班就读。具体做法: 1.以特色教育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残疾儿童教育体系。我区将残疾儿童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在全区各中小学普及随班就读,同时针对区域内6至14岁未入学的重度残疾儿童,区政府于2012年启动了“重度残疾儿童家庭课堂活动”,16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脑瘫或自闭症等重度残疾儿童,足不出户就能免费享受到来自区内11所重点学校骨干教师每周两次的个性化培训辅导,形成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家庭课堂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扶助政策,2011年至今,区残联共发放助学金120多万元,帮助450多名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子女完成学业,属全市首创。还多次对驻区的长春市星光特殊儿童训练养护中心进行物资捐赠,为辖区内的部分自闭儿童康复训练提供物质保障。 2.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提高残疾人就业技能。区残联紧跟省市步伐,根据城市和农村各自特点,分类培训。在城市,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开展实用技术项目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包括中西面点、微机、家电维修等,累计培训2300多人次。在农村,开展残疾人“带传培训工程”,全区确定了“葡萄栽培”、“拱棚甜瓜”、“蛋鸡养殖”、“品牌大葱”4个带传项目,选树刘景臣、刘喜军等4名一级带头人,40名二级带头人,组织开展技术培训8期,累计带动和培训残疾人800人次。多形式、多渠道为我区残疾人就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3.以平台建设为着眼点,不断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一是做“红娘”,集中就业。区残联按照残疾人求职登记需求,积极与区内福利企业沟通,按照企有所需原则,推荐残疾人就业,目前已有147人实现稳定就业。二是广扶持,鼓励自主创业。积极引导残疾人转变观念,落实“初次就业的残疾人提供3000元的物资扶持”政策,现已扶持残疾人早餐店、修鞋店、盲人按摩院等20余家,直接安置和带动残疾人就业百余名。三是落政策,分散按比例就业。按照推荐安置残疾人就业为主,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辅的原则,稳步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四是搭台阶,创办基地就业。几年来,区残联共扶持农贸市场、早市、盲人按摩院等残疾人就业基地9个,投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扶持款137万元,经营面积达3440多平方米,直接和间接带动残疾人就业306人。 二、残疾人教育及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从整个群体角度看,残疾人就业观念有待提高。由于受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影响,残疾人的劳动技能较为单一,往往只能从事一般的、单调的、不稳定的工作,可替代性高,缺乏竞争力。同时还存在部分残疾人因自卑而不敢尝试就业,部分享受低保和救助的残疾人存在“等、靠、要”思想,担心有了就业收入后会被取消低保和相关救助。所以,即便有就业能力和条件也不愿就业。 2.从全局服务角度看,残疾人服务体系亟待完善。一是残疾人组织建设不够健全。残联基层组织缺乏残疾人服务和护理的专业人才,人员力量和技术力量不足,编制及待遇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导致残疾人服务工作无法全面、及时、准确落实。二是残疾人教育及培训体系仍需改进。除了按照上级要求完成和参加规定内容的培训,其他残疾人急需的、易于操作的、适合家庭作业的项目培训得不到及时补位,对残疾人就业和创业产生了一定影响。三是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不完善。残疾人中有康复意愿的人数多,但是得到康复救治的人数却十分有限,大部分没有得到康复训练和治疗的残疾人因身体残疾限制无法走出家庭,一些精神残疾患者状况堪忧,给社会带来隐患的同时,就业也更无从谈起。 3.从全社会角度看,扶残助残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一是社会上歧视、忽略残疾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单位一般性岗位招工也以身高、相貌为基本条件,同等条件下把残疾人拒之门外。二是有的单位法制观念淡薄,对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意义缺乏正确认识,顾虑较多。三是社会上适合残疾人的工种和岗位少,有关残疾人的优惠政策没有很好落实,影响了残疾人就业。 三、对我区残疾人教育及就业工作的建议 综上所述,我区残疾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不可避免地凸显出一些问题,如培训内容与就业需求的矛盾、就业创业与低保救助的矛盾、企业使用与企业责任的矛盾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就如何实现我区残疾人较为充分的就读、就业,现提出如下建议: 1.多策并举,构建全社会关爱体系。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残疾人就业政策法规的宣传报道活动,使残疾人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各界了解各自的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广泛开展“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进社区、进村屯、进工厂、进校园、进家庭等活动,精心培育活动品牌,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活动”的认知度。选树自强创业和扶残助业典型,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和激发残疾人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增强残疾人学习、就业和创业意识,让其主动融入主流社会,发挥所长,自食其力。要运用经济手段,对于积极安排残疾人就业、切实维护残疾人就业权利的用人单位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对未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要依法收缴残疾人保障金,进一步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 2.多元服务,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一是整合资源,发挥政府部门职能。充分整合农业、人社、教育、妇联等党政机构的培训职能,见缝插针,见空插柳,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培训,提高残疾人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二是要拓宽残疾青少年的教育覆盖面。目前,我区残疾儿童大部分能实现小学阶段随班就读,但是初高中阶段残疾学生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14岁以上残疾青少年的学习和教育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三是要拓宽残疾人职业培训内容。积极与社会培训机构及企业联合创建培训基地,开办一批紧密切合就业形势、易于操作、短期速成、成本低、适合家庭作业的专业,努力建立残疾人“培训?实习?鉴定?就业”的一体化服务机制。 3.多方联动,拓宽残疾人就业领域和渠道。一是要加强残疾人就业信息化建设。建立残疾人求学就业服务网络,与教育部门及劳动力市场信息对接,为残疾人提供就业登记、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和权益保护等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二是要努力扩大残疾人就业安置面。在企业中宣传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动员企业多提供一些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同时督促现有福利企业严格按规定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并在工作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保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预留和设定一些残疾人力所能及的公益岗位。三是要大力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工商、税务、银行、劳动等部门对个体经营的残疾人要给予简化办证手续,优先提供场地,优先发放小额信贷并减少程序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有关部门对适合残疾人的岗位如市场摊床、书报亭、彩票销售点以及社区社会公益性岗位等要优先向残疾人提供,为残疾人工作就业和服务社会提供机会。 |